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巫康熙表示,如嚴重貧血到蒼白、走路會喘;出現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有以上一個症狀就要懷疑有血癌,建議要抽血進一步的檢查;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資深藝人「荒謬大師」沈玉琳住院引起各界關注,昨(6日)在官方粉專證實罹患血癌。對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巫康熙表示,他看了血癌20多年,認為血癌是很難了解的一個疾病,如果「嚴重貧血到蒼白、走路會喘」、「出現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3症狀中,出現其中1個症狀就要懷疑有血癌,建議要抽血進一步的檢查。

巫康熙在臉書專頁「巫康熙醫師」發文說明,血癌是由「骨髓」長出來的癌症,骨髓製造各種血球,當癌細胞佔據了骨髓就會影響血球的製造,如紅血球低下造成貧血,早期貧血沒有症狀,但嚴重貧血會蒼白,走路會喘;血小板低下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雖然不是所有的癌症抽血就能檢查出來,但血癌通常抽血會有異常。

巫康熙指出,血癌通常分很多種,每一種的治療方式都不同,現在是基因的年代,因此血癌的基因檢查非常重要,有些血癌有標靶藥,有些一定要骨髓移植,才有比較高的治癒率。大人的血癌和兒童的血癌,雖然分類差不多,治癒率差很多,兒童血癌的治癒率比成人好。

巫康熙提到,即使不是每種血癌都要接受骨髓移植,但一定要把骨髓移植當作治療血癌的重要治療,當有不好治療的基因,治療反應不佳的時候,就要考慮做骨髓移植。

巫康熙說,骨髓移植又稱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大多用周邊造血幹細胞,造血幹細胞的取得如捐血一般,通常只有打針造成疼痛,不會有長期的副作用。骨髓移植需要配對,但近年來半吻合移植技術的進步,大大的克服配對問題。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高偉堯主任將主講「血液健康」。(照片提供/洪鈞培文教基金會)

台北慈濟醫院醫療部主任高偉堯,接受洪鈞培文教基金會邀請,8月9日上午10時至12時在新北市立圖書館演講廳(新北市板橋區貴興路139號3樓,捷運板南線/亞東醫院站3號出口)主講「血液健康‧快樂生活」。

此活動免費入場、免報名,洽詢電話:(02)2395-5211洪鈞培文教基金會、(02)2953-7868新北市立圖書館。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每日需攝取全穀雜糧類1.5-4碗、蛋白質3-8份、乳製品1.5-2杯、蔬菜3-5份、水果2-4份、油脂3-7茶匙、堅果1份;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今天真的吃對了嗎?現代人外食頻繁、飲食失衡,常有「主食過量、蔬菜太少」或是「水果當正餐、蛋白質嚴重不足」等問題,長期下來不僅容易導致肥胖,更可能提高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風險。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專頁「高敏敏 營養師」發文提醒,「吃得剛剛好,才是健康的關鍵!」每日需攝取全穀雜糧類1.5-4碗、蛋白質3-8份、乳製品1.5-2杯、蔬菜3-5份、水果2-4份、油脂3-7茶匙、堅果1份。

高敏敏分享,國健署所建議的「每日6大類食物份量」如下:

●全穀雜糧類:每日1.5-4碗。

●蛋白質來源(豆、魚、蛋、肉):每日3-8份。

●乳製品類:每日1.5-2杯。

●蔬菜類:每日3-5份。

●水果類:每日2-4份。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油脂每日3-7茶匙、堅果每日1份。

營養師高敏敏提出健康飲食4大原則:每日六大類均衡攝取、控制份量、多喝水(1500-2000cc)、適度運動與睡眠充足,就能吃得營養又不挨餓;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那麼,「1份」到底多大?高敏敏也提供簡單的換算方式:

●全穀類:1/4碗白飯、或1小塊地瓜,約70大卡。

●蛋白質:約為「3根手指厚度」的份量,依脂肪含量分為低脂(55大卡)、中脂(75大卡)、高脂(120大卡)三類,建議多樣化攝取,如雞蛋、豆腐、魚肉等交替食用。

●乳製品:1杯約240ml,提供約8g蛋白質,建議選擇無糖或全脂版本都可以,視整體飲食油脂攝取而定。

●蔬菜:煮熟約半碗為一份,僅25大卡,建議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如青江菜、地瓜葉。

●水果:碗中8分滿即為一份,熱量約60大卡,選擇低醣水果如番茄、奇異果、芭樂為佳。

●油脂與堅果:1茶匙油約5g、堅果以大拇指第一節為基準(如核桃2顆、杏仁3-4顆)。

她提醒,酪梨雖屬水果,但被歸類為油脂類,建議選擇橄欖油、酪梨油等植物性好油替代動物油,更有益心血管健康。

最後,高敏敏提出健康飲食4大原則:每日六大類均衡攝取、控制份量、多喝水(1500-2000cc)、適度運動與睡眠充足,就能吃得營養又不挨餓。你今天的3份蔬菜、2份水果和足夠的蛋白質達標了嗎?飲食調整從現在開始,讓身體越吃越健康!

營養師高敏敏。(高敏敏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大腦擅長「看氣氛行事」,光是心理感覺有危險,身體就開始對抗,影響免疫力;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不是在看完洪水、地震,或是令人無奈的新聞後,覺得身體渾身不對勁。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大腦擅長「看氣氛行事」,這種身心連動的感覺,不僅只是心理層面的焦慮而已,身體也會同步回應情緒感知,研究已證實,這種時候大腦會立刻進入警戒狀態,啟動免疫系統開始運作。

不少人覺得自己每天看天災新聞看到心悶,連身體都不舒服。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這不只是感覺,而是科學。2025年《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的確會影響免疫系統運作。

這項研究中,科學家請受試者戴上虛擬實境眼鏡,畫面中出現一個臉色蒼白、咳嗽的「虛擬感染者」,慢慢靠近觀者。結果發現,即使只是模擬情境,大腦立刻進入「警戒狀態」,啟動與感知威脅有關的區域,像是前額葉等。同時,大腦立即通知免疫系統準備作戰,讓血液中的先天免疫細胞變得活躍,就像真的碰到了病毒。

光是心理感覺有危險,身體就開始對抗。張家銘說明,從研究中了解到身體不是等病來了才行動,而是「看氣氛行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人們長期看見災難新聞、疫情焦慮或身陷在職場壓力中,即使沒有感冒、沒有病毒,身體還是覺得累、發炎、免疫力下降,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以為「要作戰」。因此,如果這場「戰爭」遲遲沒發生,會導致身體因為長期的備戰狀態而耗損,引起慢性疲憊、過敏、甚至情緒低落。

大腦會根據「看到什麼、感覺什麼」來決定是否發出身體的行動指令,所以張家銘強調,可以主動去設計自己的心理環境,讓大腦知道「現在沒危險」。不妨從以下5項做法讓身體放鬆:

●每天最好減少反覆觀看讓人焦慮或憤怒的新聞

●有意識地安排一段「無訊息時段」,讓腦袋與免疫系統都休息

●選擇接觸一些帶來溫暖、希望、安定感的影像或故事

●練習正念、呼吸、冥想,幫助身體回到平衡

●多花點時間與安心的人相處,或走進大自然

張家銘總結,有些人雖然飲食正常、作息規律,卻常常生病或覺得累,可能不是身體出問題,不妨試著讓身體放鬆,讓心裡別總是處在感知危機狀態中。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粒線體疾病是一種源自母系遺傳的罕見病症,可能導致嬰孩猝死、神經退化,至今無法治癒。英國與澳洲的科學家合作,透過「原核移植技術」,將攜帶缺陷粒線體的細胞核移入健康卵子的細胞質中,協助多位高風險母親誕下健康寶寶。此外,一顆冷凍長達31年的胚胎也在近日成功孕育新生兒,展現新型胚胎冷凍技術突破時間限制,與保存生命潛能的能力。

拿起手機,點開照片放大再放大,彷彿這樣,就能將愛女的面容深深烙印在心裡。18年前,剛當上三寶媽的柯蒂斯失去了寶貝女兒莉莉,回想起孩子發病時的情景,柯蒂斯仍感到心痛又自責。

病童母親 柯蒂斯:「莉莉是我的第三個女兒,她早產了五週,身形嬌小,但其他身體指標都顯示很健康。大約七週大的時候,她開始出現失神性癲癇,會停止呼吸,然後一直盯著空中看。」

據醫師診斷,導致莉莉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她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粒線體疾病。作為細胞中的小型能量工廠,一旦粒線體的DNA出現缺陷,就可能損害大腦、心臟、肌肉等各種器官,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且無法治癒,大約每5000個兒童中,會有1人得到這種疾病,而粒線體基因來自於母親的卵子。

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特恩布爾:「粒線體疾病基本上指的就是粒線體停止運作,從而導致細胞能量耗盡。一旦粒線體無法發揮功能,就有可能形成毀滅性的疾病,例如快速心臟衰竭、猝死,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等。」

英國與澳洲的科學家合作,利用一種原核移植技術,將帶有粒線體基因缺陷的受精卵取出,再抽出細胞核,而後放進一個粒線體正常、去掉細胞核的捐贈受精卵裡,重組融合成健康的受精卵,植入到子宮內受孕生產,最後成功協助8名高風險女性誕下健康寶寶。

克里克研究所幹細胞與發育遺傳學專家 洛弗爾巴奇:「科學家們用了一種被稱為原核移植的技術,有效換掉不好的粒線體,用好的粒線體來替代。」

在順利出生的健康寶寶中,最大的孩子已經成長到2歲,其中5個寶寶的粒線體突變低到測不出來,另外3個變異率也很低。但團隊表示會持續追蹤至少5年,以確認孩子們的健康狀況。

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特恩布爾:「寶寶們會經歷不同的發育階段,而他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被記錄下來,現在我們想做的,是將觀察期延長至5年,稍早時候我們已經提交了申請。」

粒線體缺陷造成許多家庭痛苦,無數孩童早夭,原核移植技術為這些心碎父母開了一扇窗。而稍早之前,冷凍胚胎技術也為另一個面臨不孕困境的家庭,帶來跨越時間的希望。

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對夫婦,透過領養一顆冷凍31年的胚胎,得到了他們期盼已久的第一個孩子。這顆胚胎的親生母親琳達,在1994年進行體外受精時,將培育出來的剩餘三顆胚胎保存於液態氮中,直到三十年後,科學家才將其取出,送往另一個家庭,重新啟動生命旅程。

牛津大學生殖醫學教授 查爾德:「對胚胎來說主要面臨風險的時機,會是在冷凍與解凍的時候,至於胚胎儲存期間,我會將這一過程形容為『長途飛行』。」

專家解釋,胚胎之所以能夠在超過三十年的時間裡保持完整且具有發育能力,關鍵在於極低溫的冷凍保存技術。因為近年發展出的「玻璃化冷凍」技術,能將胚胎迅速降至液態氮的溫度,讓細胞進入無晶體結構的玻璃狀態,幾乎不會產生傷害性的冰晶,大幅提升胚胎解凍後的存活機率。

牛津大學生殖醫學教授 查爾德:「過去冷凍卵子和胚胎時,使用的是『慢速冷凍法』,過程會比較久,現在則是直接將卵子或胚胎,移入液態氮中快速冷凍,讓存活率顯著上升。」

歷經孕期考驗,寶寶終於在今年7月26日平安出生,成為全球已知冷凍時間最長的胚胎所孕育的嬰兒之一。這個生命從1990年代的培育實驗室出發,橫跨三十載,最終在全然不同的時空與家庭中出生, 展現了科技不只能延續生命,更能為無數渴望成為父母的人,點燃一線跨越時空的希望。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延伸閱讀:

開放代理孕母挽救生育率? 醫認「台灣還沒準備好」:8大問題待解決

大突破!中國「雙爹鼠」生下健康後代 科學家揭同性生子可能性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為持續推動新南向政策與智慧醫療國際交流,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於2025年7月19日(六)在馬來西亞檳城舉辦「健康講座暨AI智慧醫院研討會」,展示台灣在AI醫療、智慧病房與臨床應用等領域的最新成果,並深化與馬國醫療體系的合作關係。

此行是由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副總執行長蘇輝成與國際醫療中心主席馮思中率團,邀請衛福部駐馬國代表吳玲瑩簡任秘書蒞臨,並攜手大同醫護、優必達、典新智醫、英華達、雲象科技、戴克智慧、醫揚科技等台灣優質醫療科技業者共同參與。

研討會聚焦智慧醫療系統建置、AI輔助診斷、遠距平台、智慧病房管理與醫療影像分析等主題,透過實例分享展現台灣醫療科技的整合能力與出口潛力

健康講座由馮思中主席介紹台灣高階醫療服務,並就泌尿健康議題與現場民眾互動交流,反應熱烈。

隨團參與的台灣廠商皆具備高度專業與國際競爭力,展現出智慧醫療輸出實力。大同醫護提供整合血液透析、護理資訊與FHIR平台的醫院資訊系統,協助醫療數位轉型;優必達專攻AI影像分析,提升診斷效率與準確性;典新智醫擁有台馬智慧病房與IOT整合經驗,提供客製化建置方案;英華達開發可攜式裝置與穿戴設備,強化健康監測與社區照護;雲象科技專注醫療影像AI,提升診斷品質;戴克智慧以輕量化邊緣AI革新可攜式超音波應用,打造即時且便捷的影像解決方案;醫揚科技則為多家智慧醫院提供專業醫療級電腦與設備。

蘇輝成副總執行長表示,這些廠商具備模組化解決方案、國際認證與實戰經驗,體現台灣醫療科技在全球市場的實力與潛力,以及擁有完整的智慧醫療發展經驗。此行目的即在分享台灣的成功經驗,建立雙邊合作模式,促進雙方醫療品質同步提升。

本次活動亦吸引馬來西亞多家醫療機構與產業代表出席,為台灣醫療科技在東南亞市場奠定更深厚基礎。蘇輝成副總執行長表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將持續攜手國內業者,共同提升台灣智慧醫療的國際能見度,為亞太地區民眾帶來更先進與可及的健康服務。


圖/長庚醫院於馬來西亞舉辦健康講座暨AI智慧醫院研討會。右2為林口長庚國際醫療中心馮思中主席、右1為衛福部駐馬來西亞代表吳玲瑩簡任秘書。(長庚醫院提供)


圖/多家台灣優質醫療科技廠商在研討會場設攤,介紹台灣先進的醫療科技產品。(長庚醫院提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紀麗君/核稿編輯

營養師高敏敏說,失智症已年輕化,因此應提早預防。建議遵循麥得飲食原則,補充深綠色蔬菜、魚類等食物,吃出健康遠離失智症;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腦霧、健忘以為只是初老症狀,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別以為年輕距離失智還很遠,除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等退化型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以外,其實失智症早已年輕化,因此越早預防越好。建議日常飲食遵循麥得飲食原則,補充深綠色蔬菜、莓果、豆製品、全穀類、雞肉、魚類、橄欖油等10大護腦食物,吃出清晰頭腦、思緒活力,遠離失智症。

早發型失智症退化速度快

高敏敏於臉書專頁發文指出,失智症種類多樣,大致包括以下6類型:

1.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一開始會出現記憶力明顯變差,像是忘記事情、講過的話重複講,也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

2.路易氏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除了記憶問題,還可能會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等帕金森類症狀,認知功能變化也較明顯。

3.額顳葉型失智症:好發於50歲以上,一開始會出現個性改變、行為怪異,不太像原本的自己,情緒管理與社交反應也會變得異常。

4.血管性失智症:可能是中風或腦部血管問題引起,會突然出現認知功能退化,如動作變慢、反應遲鈍、注意力下降。

5.其他因素引起的失智:包括營養不良、腦部創傷、新陳代謝異常、中樞神經感染等原因,有些是可逆性的,意即處理後能改善。

6.年輕型(早發型)失智症:65歲之前就被診斷出失智症,腦部退化速度比老年型快,症狀也可能變化得更明顯。

多樣化失智風險威脅下,日常生活應如何預防罹患失智症?高敏敏推薦執行麥得飲食,簡單說就是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的合體版。核心概念為多吃天然原型食物、少碰加工品,有助穩血壓、顧心臟、護大腦、延緩認知退化,也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

10大健腦食物一次看

麥得飲食怎麼吃才正確?高敏敏建議,日常飲食應掌握攝取以下10種健腦食物: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花椰菜每天來一份。

各色蔬菜:彩椒、茄子、紅蘿蔔輪流吃,顏色越繽紛越好。

堅果類:每天吃一湯匙核桃、杏仁。

莓果類:首選藍莓,1週至少吃2次。

營養師高敏敏推薦麥得飲食,建議日常攝取莓果、豆製品、全穀類等食材,有助穩壓、護心臟,也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豆製品:豆腐、豆漿這些非油炸豆類,建議1週吃3次以上。

全穀類:每天至少攝取3份,像是燕麥、糙米、全麥麵包等都很適合。

雞肉:白肉比紅肉好,1週可吃2次以上。

魚類:深海魚1週吃1次最理想,素食等族群若不吃魚,也能改以豆類補充蛋白質。

橄欖油:炒菜、涼拌都推薦天天用。

紅酒(少量):每日可喝30-40cc,最多150cc,但此項對於不喝酒的人來說不用勉強。

高敏敏提醒,除護腦食物多攝取,傷腦食物也要記得避開;例如:奶油、人造奶油盡量少於1茶匙;起司1週頂多吃1次就好;紅肉與加工肉品,如火腿、培根、牛排等,盡量限制1週吃2份以內;油炸、速食類食物,如炸雞、薯條、漢堡等,1週不要吃超過1次;糕點甜食如冰淇淋、蛋糕、糖果、餅乾等零食等,建議1週不要吃超過4次。

高敏敏強調,想要遠離腦霧、健忘、失智風險,不是等老了才開始保養,而是現在就要開始。不妨試著調整飲食+遠離傷腦習慣,每天累積,就是大腦最棒的保護傘。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營養師高敏敏。(高敏敏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躺平」不是耍廢,重要的是重新啟動大腦迴路,不妨好好坐下來吃自己煮的飯,從一些小事中找回快樂感;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醒來盯著天花板,腦中知道今天很多事要做,但身體就是不想做,漸漸靠近「躺平」。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這可能不是懶,也不是耍廢,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大腦會「記住壓力」,促使大腦深處關鍵區域「腹側被蓋區」進入保護模式,降低多巴胺的釋放、切斷「獎賞迴路」,逐漸對有興趣的事沒有感覺。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不是人們不想努力,是大腦命令「躺平」,這樣的狀態是有科學根據的。不妨從理解「快樂癱瘓」背後的神經迴路,才能真正了解如何釋放壓力,進而療癒自己。

張家銘說明,根據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大腦會「記住壓力」,而這記憶會重新編排對快樂、動機與行動的反應方式。主導這一切的,就是大腦深處的關鍵區域: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也就是說,腹側被蓋區像大腦裡的「獎賞司令部」,當人們感覺到「做這件事值得」、「我期待這個結果」,是因為腹側被蓋區透過多巴胺系統幫助連結的結果。

然而,壓力會直接改寫腹側被蓋區的運作模式。張家銘接著說,尤其是那種說不出來、又持續存在的壓力,例如,工作穩定卻毫無熱情,社交表面正常卻內心孤單,日子一天天過但沒有一件事能讓人真正有感。一旦這些慢性壓力累積起來,腹側被蓋區開始進入保護模式。接下來它會降低多巴胺的釋放、切斷「獎賞迴路」,讓人們變得不再主動、不再期待,最後選擇「靜靜地什麼都不做」,也就成了人人口中的「躺平族」。

張家銘建議當大腦說「我太累了,現在不想再期待任何事」時,最好別再用意志力去撐,而是要重新啟動大腦的迴路,可以做以下的幾件事:

一頓自己煮的飯,花點時間準備,坐下來好好吃

一次與熟悉朋友的聊天,不談業績,不講計畫,只談心

一次輕微的運動,比如散步、伸展、深呼吸

一次放下手機與工作,真的讓自己「閒」10分鐘放空

他解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是大腦神經重建的第1步。真正的療癒是,讓大腦重新相信「行動會有好結果」,會讓原本提不起勁的事,想嘗試一下,又或是原本失去感覺的東西,又能微微感動自己。因此,「躺平」不是錯,而是該休息,再一次學習生活裡的滋味。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身體代謝糖的方式,比我們以為的更複雜,依世衛組織建議,1天添加糖的攝取量,最好勿超過總熱量的5%;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年來大家越來越注重減糖飲食,但在無法避免攝取糖份的情況下,究竟哪種糖更能吃得安心?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再天然的糖,也不能忽略「吃進去多少」這件事。且引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天添加糖的攝取量,最好勿超過總熱量的5%,大約是一天6茶匙(約25公克)左右,很多飲料、點心一下子就超標。因此,與其焦慮到底哪種糖比較好,建議不如試著慢慢減少非必要的糖,才是讓身體健康輕鬆的好方法。

4種糖類熱量、來源比一比

邱筱宸臉書專頁「邱筱宸 醫師」發文指出,常有人問:「蜂蜜是天然的,應該沒問題吧?」「黑糖比白糖健康一點?水果的糖是否比較沒負擔?」一般人可能以為看起來不那麼精緻、或是來自天然的糖,似乎比較無負擔,但其實身體代謝糖的方式,比我們以為的更複雜些。以下並解析4種常見糖類成分、熱量或來源,以及對身體的影響,有助了解選擇優劣:

蔗糖(Sucrose):這是最常見的精製糖,蔗糖是一般白砂糖的主成分,屬於雙醣,吃進去很快會被分解成葡萄糖與果糖,導致血糖迅速上升。每克有4大卡熱量,若攝取過多易導致肥胖、第二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果糖(Fructose):果糖甜,但不見得更好。果糖存在於水果中,也常被提煉成高果糖糖漿,用在許多加工食品和飲料裡。它雖然不會直接刺激胰島素分泌,但在肝臟代謝,攝取太多會造成肝脂肪堆積,長期下來對代謝一樣不友善。順帶一提,水果裡的果糖因為和纖維一起吃進去,對身體影響和加工果糖差很多,所以別把天然水果的糖,跟加工糖混為一談。

黑糖(Brown Sugar):通常大家以為營養,黑糖確實保留一些微礦物質,如鉀、鈣、鐵等,但含量不高,主要成分還是蔗糖,熱量幾乎一樣,吃多血糖還是會上升。如果想靠吃黑糖補鐵,可能遠超過健康建議量,反而得不償失。

蜂蜜:蜂蜜來自大自然,是不少人認為的「健康糖」,但其實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與葡萄糖,熱量不低,一湯匙就約有60大卡。雖然它含有一些植化素與抗氧化物,但這些成分的保健效果,得看整體攝取量與頻率。因此,天然來源也要注意用量。

邱筱宸說,其實不管是哪種糖,重點都不是它的名字或來源,而是吃了多少。日常生活中挑選無糖茶、減糖版本的飲品、自製少糖甜點,都是讓身體比較輕鬆的做法。甜,並不是錯;但如果吃得太多、太頻繁,身體真的會默默吃不消。讓味蕾習慣清爽自然的味道,也是一種照顧自己的方式。

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蜂蜜是不少人認為的健康糖,但其實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與葡萄糖,熱量不低,因此,天然來源也要注意用量;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分享文章

為落實消防人員職場安全與健康照護,基隆市消防局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工作安全作業輔導團隊(Local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L-PMO)」,共同規劃醫療駐點服務。邀請專業醫療人員8月下旬起定點定期進駐,提供同仁健康諮詢、心理輔導與職場照護建議,守護第一線打火英雄的身心健康。

基隆市消防局推駐點醫療服務、關注消防員身心健康

駐點團隊由「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與「諮商心理師」組成,提供心理與身體健康免費及匿名的諮詢服務,對於消防人員的身體及心理健康,提供更深入的分析與診療建議。

駐點服務內容涵蓋範圍廣泛,包含職業病防治及鑑定、一般疾病及健康問題個別諮詢、健康管理分級及健康檢查報告分析與說明、 憂鬱症、壓力因應、危機處理、人際議題、家庭議題等情緒困擾、藥物濫用、睡眠障礙、創傷壓力症候群、個別心理諮詢等。

消防人員長期處於高壓、高風險的工作環境,經常面對緊急災害、重大事故與生命救援等情境,容易造成心理壓力累積,甚至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心理健康問題。如果未能及時發現與處理,可能進一步影響工作表現與生活品質,甚至危及個人健康及安全。

基隆市消防局推駐點醫療服務、關注消防員身心健康

基隆市消防局藉由醫療駐點服務,提供安心、保密且專業的協助管道,讓每一位同仁都能獲得適時的關懷與支持。基隆市消防局長游家懿表示,將持續透過跨領域專業合作,導入職業安全衛生的管理思維,深化基層健康照護,一起打造安全溫暖的工作環境。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