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療文獻 網路分享


由比翼生醫(BE Health)、臺北醫學大學(TMU)與秀傳醫療體系(SCHS)共同主辦的2025 TMU x BE x SCHS Demo Day今(25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圓滿成功。以「Bridge to Beyond」為題,本屆輔導吸引來自9國16組醫療新創團隊參與,包含AI診斷、精準醫療、數位療法、醫療器材等創新技術,聚焦醫療新創如何穿越技術、資本與臨床的落地鴻溝,並見證台灣成為亞洲醫療創新的重要橋接基地。

現場大合照(TMU x BE x SCHS Demo Day 與會超過兩百位嘉賓。圖:主辦單位提供

今年亦是PoC Program啟動以來,首次輔導計畫中海外團隊數量超越台灣本地新創,涵蓋日本、瑞士、澳洲、南非、新加坡等國,顯示其國際吸引力持續攀升,台灣已成為國際新創進入亞洲市場的重要入口。

1064740
現場Panel Discussion 合照。圖:主辦單位提供

本屆論壇「Capital Meets Clinical: How MedTech is Scaling in a Rebounding Market」邀請來自美國、日本與台灣的四位國際講者深入剖析疫後醫療新創成長路徑。Trinity Life Sciences董事總經理David Uffer強調:「PoC without Proof of Market is pointless.」技術與臨床驗證固然重要,但若無法設計清晰的市場擴張路徑與資本策略,創新技術將難以成功商業化。

來自京都大學創投的Nobuhiro Yagi指出,日本對深科技醫療創新的需求快速上升,大學創投在整合產學資源、推動醫療新創轉譯上將扮演關鍵角色。台灣證券交易所資深經理Pei-Jing Kao則分享亞洲資本市場機會,指出台灣具備「全球資本與市場雙重試驗場」的戰略價值。來自Woods Capital的Natalie Torin則提及家族辦公室與ESG資本正積極關注醫療領域,預見健康科技將成為下一個影響力投資焦點。

16組新創在Demo Day 現場達成多項媒合成果,與北醫、秀傳洽談臨床驗證,涵蓋專科醫師諮詢與TFDA法規指導;商業輔導面則包含東南亞、日本市場拓展專案,以及吸引國際創投合作洽談,展現台灣在國際醫療新創市場鏈結與臨床落地的核心價值。2025 Demo Day,TMU x BE x SCHS進一步奠定台灣在亞洲醫療市場的驗證基地與合作樞紐地位。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國際醫療新創齊聚台北!TMU x BE x SCHS Demo Day 打通臨床、資本與市場三大關卡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理財周刊記者顏瓊真報導】2025亞洲生技展自7月24日起在南港展覽館舉行,台化(1326)子公司台塑生醫以「生技領航、永續健康」為展出主軸,完整展現從預防到治療的全方位創新成果,聚焦精準檢測、精準修護、精準治療三大面向,展現台灣生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台塑生醫與長春藤生命科學合作開發的ExoLife技術,有望成為預防與延緩帕金森氏症的重要解方。而IKC®免疫細胞療法則運用長春藤X台塑生醫的專利技術,在肺癌二期臨床試驗中展現超越現有療法的整體存活期成果。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本次生技展,不僅展現台塑生醫在精準醫療的科研成果,更展現了從預防、檢測、修護到治療的全方位佈局,象徵著對守護人類健康與推動產業永續的承諾,也體現了持續創新、深耕台灣、放眼國際的經營理念。」

台塑生醫總經理劉慧啟(主圖圖右)指出,未來20年發展核心重點為醫療、醫材、醫藥、生技等方向,與長春藤生命科學合作開發的ExoLife 技術,經由動物的臨床實驗,發現對「巴金森氏症」具有明顯的預防與治療效果。

此次展覽,台塑生醫結合核心研發與臨床應用,展出多項亮點技術:

 一、 精準檢測:推出次世代Bio-FET生物晶片平台,結合半導體與生醫技術,有望實現多項疾病的早期快篩;以及一次可檢測流感A/B型與新冠病毒的二合一快篩試劑,強化臨床防疫效率。

二、 精準修護:展出ExoLife外泌體技術,以細胞與動物實驗證實其神經保護與修復效果,可有效預防與延緩帕金森氏症病程;另有MelanBloom 三重喚黑因子,突破黑髮再生科研,啟動黑色素細胞生成、移轉與定位三重機制,實現白髮逆轉。

三、 精準治療:攜手長春藤生命科學,展出專利IKC®免疫細胞療法,於肺癌二期臨床試驗展現顯著療效,為患者帶來全新治療契機。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奇美醫院落實醫療品質管理,率先全台通過ISO 7101認證,由SGS管理與保證事業群副總裁鮑伯宇(中右)頒發證書,奇美醫院長林宏榮(中左)代表受證。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落實醫療品質管理、建立以人為本的就醫環境,經評鑑通過「ISO 7101認證」,成為全台率先獲得此國際級醫療品質管理系統標準驗證的醫學中心。未來病人在奇美醫院的每一次看診、每一筆醫療決策,都將更加安全、有保障。

ISO 7101認證23日在奇美醫院舉行授證典禮,由辦理此認證的台灣檢驗科技公司(SGS)管理與保證事業群副總裁鮑伯宇親自頒發證書,由奇美醫院長林宏榮代表受證,象徵台灣醫療品質正式與國際接軌,邁向制度化與永續化的重要一步。

林宏榮院長表示,ISO 7101是國際標準化組織於2023年推出全球第一套專為醫療機構設計的品質管理系統標準,延續ISO 9001品質管理精神,結合醫療專業特性,聚焦於病人安全、醫療品質及病人經驗,內容涵蓋領導治理、臨床作業、病人參與、風險管理、人力資源、資訊安全與感染控制7大核心要素,建構一個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架構,協助醫療機構在面對高齡、慢性病與數位化浪潮下,讓醫療照護更穩定、更具延續性。

奇美醫院自2000年晉升醫學中心以來,已連續6次通過醫學中心評鑑並獲優等成績。此次取得ISO 7101驗證,更進一步將國際標準導入醫療組織日常營運,為亞洲區樹立醫療品質管理新標竿。

林宏榮表示,奇美醫院取得ISO 7101認證後,未來希望能將醫院評鑑、緊急醫療能力評定與各項外部查核機制整合,提升合規效率,減少重複作業與資源浪費,讓病人得到真正落實的品質照護,也讓醫護同仁的工作負擔更合理。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賓賓哥曬點滴照宣布暫停直播,卻引發爭議。(圖/翻攝自賓賓哥臉書)

網紅「賓賓哥」(本名江建樺),在TikTok擁有72萬粉絲、以「挺身為弱勢發聲」著稱,昨(21)日晚間無預警宣布暫停直播,並貼出多張吊點滴的照片,他表示長期奔走協助個案,身體已經亮起紅燈。不過,照片卻遭網紅推手圤智雨踢爆,表示接獲前員工爆料,賓賓哥在其自家佛堂私自為他人施打針劑,認為他行為明顯違反《藥事法》與《醫療法》,再度挑戰法律紅線。《TVBS新聞網》詢問賓賓哥,他也親自澄清消息。

圤智雨表示,賓賓哥粉專Po出顯示,賓賓哥於住家的「佛堂」空間內,施打不明針劑,並未見有醫師或護理師等合法醫療人員在場。據了解,影片中環境非屬醫療機構,而針劑來源與藥品合法性目前仍不明,已引起醫界與法律界強烈關注。

而《醫療法》第28條規定,施打針劑屬於醫療行為,非經醫療機構及合格醫事人員,不得擅自執行;若屬無照行醫,最高可處十年有期徒刑及重罰金。且醫療行為應由合格的醫事人員在合法立案的醫療機構或經主管機關核准的居家醫療服務體系中執行。

圤智雨覺得賓賓哥自封「愛心網紅」,以捐贈、幫助弱勢為名號,吸引不少粉絲支持與信任。然而,自2024年底起,其接連捲入爭議,包括涉嫌違反《兒少法》、佛牌商品無正規進口及誤導性宗教言論,如今又添施打針劑之嫌,使外界質疑其公益形象早已名存實亡。

對於賓賓哥本次的行為,圤智雨認為,「他就是在作秀,連續違反兒少法與醫療法,然後現在又不知道在演哪一個劇情一下說要休息不直播,一下又說堅持到底,連身體指數報告書都拍不完整,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用電腦打的,而且就算有醫療人員在,即使是合格護理師,也不能在非診所、非醫院等「非醫療機構」執行注射。

賓賓哥回應《TVBS新聞網》表示:「真的很無聊,我就是很單純在FB分享而已,現場是有醫療人員在。」對於近日接連被爆料,感到相當無奈。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延伸閱讀:

孫生媽吃霸王餐!心累幫付N次 苦嘆:希望下輩子投胎正常家庭

杜詩梅餐廳鬧爭議!律師批「不該收服務費」開噴 本尊反擊:礙眼了?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22)日發布《2025 生命科技與醫療照護產業展望》報告,指出全球生技醫療產業正面臨三大核心挑戰:創新研發時程冗長、研發成本居高不下,以及醫療系統人力短缺。報告強調,數位轉型,尤其是雲端技術與人工智慧(AI)的導入,將成為推動產業效率與創新的關鍵動能。

關稅衝擊全球生技醫療產業! 勤業眾信揭示3大挑戰與AI轉型契機。(圖: shutterstock)

近期美國總統川普針對藥品進口表達強硬關稅立場,引發全球製藥產業高度關注。若相關政策付諸實行,將對全球生技醫療供應鏈與貿易格局造成重大衝擊,迫使企業重新思考生產與研發佈局。


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陳重成資深會計師指出,全球生命科技企業正積極導入 AI 與數位孿生技術,以因應研發流程冗長與失敗率高的挑戰。以 Sanofi 為例,該公司運用數位孿生技術與 AI 預測模型,成功將新藥研發週期由數週縮短至數小時。勤業眾信預估,未來五年內,生技企業在 AI 領域的投入可望促進最多達 11% 的跨部門營收成長。

AI 技術不僅能降低研發成本,亦可簡化後端營運流程,提升客戶自助服務能力。生成式 AI 的整合更進一步強化個人工作效率與生產力,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重要支柱。

自 2019 年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對生技醫療與醫材產品的需求急速上升,促使產業加速轉向委託開發與製造服務(CDMO)模式。此一模式強調效率與專業分工,成為新藥開發的重要支援力量。台灣 CDMO 廠商也順勢擴大產能,憑藉製藥技術與研發實力,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重塑。

勤業眾信生命科技產業負責人周仕杰資深會計師指出,全球醫療體系正面臨三大壓力:醫護人力短缺與職業倦怠、技術更新加速,以及患者需求日益多元。報告顯示,約九成受訪高階主管預期數位技術在 2025 年將加速應用,其中逾五成認為此波轉型將對企業產生深遠影響。

AI 與機器學習已成提升行政與臨床效率的關鍵工具,並與政府「健康台灣深耕」及「三高防治 888」政策方向相呼應。衛福部亦於 113 年 9 月啟動「負責任 AI 執行中心」,聚焦透明原則、資安防護與生命週期治理,協助醫療機構建立合規驗證與監理框架。

勤業眾信醫療照護產業負責人陳鴻棋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指出,生成式 AI 已能協助處理病歷整理、費用審核等繁瑣行政作業,讓醫療人員專注於臨床工作。下一階段的「代理式 AI」(Agentic AI)具備自主執行多步驟流程的能力,可在合規與安全機制下自動化執行端到端任務,全面提升醫療照護效益。

根據 Deloitte US 醫療解決方案中心模型顯示,若能有效導入 AI 工具,每位護理人員每年可節省約 240 至 400 小時工作時間。現有數位工具已能減少護士約 20% 的行政作業時間,有助於提升病患照護品質。

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即將突破 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行政院於今年三月與四月分別推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與「三高防治 888 計畫」,前者聚焦改善醫療環境、培育人才與推動智慧科技應用,後者則著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預防與管理。

2025 年生技醫療政策重點將放在預防醫學與 AI 技術應用,藉由 AI 協助臨床優化照護流程與提升效率,改善整體醫療環境。面對全球貿易變局與本土高齡化挑戰,AI 與雲端技術不僅重塑海外藥廠供應鏈策略,也為台灣打造智慧預防醫學、生技製造升級與跨國合作的新契機。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央社訊)工研院21日宣布攜手4家醫療機構亞東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與奇美醫院,啟動「MedBobi 2.0整合平台」,協助醫護人員從行政支援邁向臨床判斷,將作業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3分鐘,開創智慧醫療AI落地新模式。

工研院副總經理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表示,為協助醫療產業搭上人工智慧(AI)浪潮,工研院2024年研發推出「MedBobi醫護聲易通」,已導入臨床醫院。今年在既有基礎上再進化,升級推出「MedBobi 2.0」。

莊曜宇說,工研院以開放式平台整合4家智慧醫療機構的臨床語音資料,建構更貼近現場需求的智慧醫護助理系統。減輕醫護人員文書與行政負擔,並協助提供精準決策,提升照護品質。

莊曜宇表示,平台開放全台臨床醫療院所及長照機構使用,期能推動產業轉型、促進技術擴散,落實以科技支持醫護、強化照護韌性的政策方向,打造友善醫療環境、減輕醫護負擔。

工研院指出,「MedBobi 2.0整合平台」提供醫療術語、語調語氣與臨床情境等語音資料,提升AI對醫護語言的理解與回應能力。MedBobi 2.0可整合語音辨識、感知推理與即時回應等功能,協助醫護人員快速做出精準判斷,減輕文書與溝通負擔,優化工作流程,提升照護品質。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隸屬於科技部之財團法人機構–國家實驗研究院之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STPI)。自2003年開始打造『市場 + 策略 + 專利』之知識創新服務網站,提供產業最新動態與專業觀點。

 市場趨勢報告:國內外科技產業市場趨勢報告,特色之一:微機電及奈米相關議題之通訊、光電、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等。
 產業新聞:國內外主要新聞電子報有關重點產業新聞。
 市場報導:最新報導全球及台灣地區高科技產業市場。
 產業策略評析:從創意思考與創新策略,評析企業轉型或升級以提昇市場競爭力。
 專利教室:使研究單位與私人企業,能更積極與堅定的累積對專利情報利用能量,及早建立本身企業的智慧財產權戰略。
 專題聚焦: 以蒐集具前瞻、新興或熱門的產業技術及市場資訊,除彙整其國內外資料之外,並提供資料全文服務。
 產業情報掃描:針對全球網站:官方、學研機構和企業單位,蒐集所公開產業技術研發與市場調查等具高參考價值資訊。
 資料庫或專業網站:訂閱光碟資料庫、科技電子期刊/資料庫,並蒐集國內外高優質免費查詢網站連結。
 全球專利資訊檢索:蒐集台灣、中國大陸、日本、美國、歐洲全球主要地區專利查詢服務網站 。
 全球技術交易網:蒐集全球主要的技術移轉及交易服務網站。
 產業資訊服務電子報:每週五出刊 免費訂閱
 專業資訊諮詢服務:協助會員資訊蒐集(專利、技術與市場)及諮詢服務
 本站文章授權媒體使用:依案件收費,價格面洽。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民眾到醫院就醫後,一旦疾病惡化,不免向醫療團隊抱怨。醫師建議,最好在第一時間,讓家屬知道疾病狀況、接下來可能惡化的進展;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民眾到醫院就醫以後,一旦遇到疾病惡化,不免向醫療團隊抱怨「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導致醫病之間氣氛緊張。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分享 ,民眾有這種感覺主要是對於「疾病的自然進程」沒有概念,最好能在第一時間,讓家屬知道疾病的狀況、接下來可能惡化的進展,而不是他們原本所認知的「好好的」、「小感冒而已」。他建議做好病情解說的4個步驟STOP。

陳志金在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發文分享,經常聽到家屬說「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一旦醫療人員用「人好好的,沒事幹嘛來醫院?」這樣反嗆回去,對醫病溝通並沒有幫助,只是逞一時之快而已。一般民眾就醫時,會有「人好好的」這種感覺,主要是對於「疾病的自然進程」沒有概念。

陳志金說,「疾病的自然進程」是疾病在沒有接受治療,或者即使已經接受治療後,仍然會沿著「常見的軌跡」進展、惡化。例如,年長病人若患了肺炎,一開始就像感冒的症狀,然後會喘、血氧會下降、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可能會進展到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甚至進展到死亡。

也就是說,老年人肺炎的可能進程,醫療人員所做的事就是攔截疾病的惡化,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把病人「拉回到」他住院前的狀況;差一點的就是,維持他入院時的情況;更差的有可能是病況持續惡化,甚至走向死亡。

陳志金又說,每次醫療人員是不是都能夠把病人「往上拉」?並不一定,仍有很多變數。家屬所期待的,往往就是人都送到醫院,當然要改善。因此家屬會覺得,病人變差就是「醫療人員造成的」。主要在於民眾不清楚「變差」是疾病本來就會發生的進展。

陳志金建議,運用病情解說口訣STOP,方便醫師向病人與家屬解說病情,希望拉近彼此認知的落差。病情解說的四個步驟STOP為,Situation目前病況,Treatment治療計劃,Observation觀察重點,Progression可能進展。

1.Situation目前病況

病人的根本疾病是什麼?年紀大不大?得了什麼疾病?如何得病?目前現況如何?

2.Treatment 治療計劃

醫療團隊採取什麼治療(抗生素、呼吸器、洗腎、升壓劑…)來試圖阻擋攔截疾病惡化。必須強調疾病本身就會惡化,醫療團隊的所有努力,就是要阻擋病情變差,但是,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3.Observation 觀察重點

未來幾天觀察的重點:升壓劑是否會用到最高量?氧氣是否用到100%?有沒有排尿?意識變化?

4.Progression可能進展

病情可能的進展都要事先說明,不要等到發生才說。例如,胸痛病人可能會心率不整或猝死;腦中風要告知可能在第3或第4天會因腦水腫而惡化;急性腎衰竭可能需要洗腎、高血鉀會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喘的病人可能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等等。

陳志金補充,醫療團隊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一開始接手治療的時候,花一點時間說明,讓家屬知道,醫療所進行的是「攔截行為」。畢竟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紀元2025年07月19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Lawrence Wilson報導/陳霆編譯)美國醫療保險與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簡稱CMS)週四(7月17日)宣布,有數百萬人同時在多個州加入政府醫療保健計劃,或同時註冊了多種計劃,使納稅人每年因此蒙受約140億美元的損失。

該公告是針對2024年「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兒童健康保險計劃」(CHIP)及「平價醫療法案交易平台」(Affordable Care Act Exchange)註冊數據進行分析後發布的。

調查發現,2024年約有120萬人同時在兩個(或以上)州註冊了Medicaid或CHIP;另有160萬人在註冊了Medicaid或CHIP的同時,也參加了有補貼的Exchange計劃。

這些「重複參保者」總數約為280萬人。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小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在聲明中表示:「在川普政府的領導下,我們不再容忍以我們最弱勢公民為代價的浪費、欺詐與濫用行為。」

重複登記會造成資金浪費,卻無法為患者提供額外的醫療照護。

約75%的Medicaid投保人,以及更高比例的Exchange投保人,都加入了「管理式醫療計劃」(Managed Care Plans)。在此制度下,政府每月向保險公司支付一筆固定費用,為受保人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若出現重複登記,政府將為同一人支付兩份保費。

有些Medicaid投保人在搬遷至另一州後,註冊了當地的Medicaid,卻忘記通知原州取消,因此無意中造成重複登記。

也有些情況是,當某些投保人收入增加後,已不符合Medicaid資格,改參加了Exchange保險,但未取消原本的Medicaid註冊。

聯邦規定要求每半年核查一次數據,以剔除重複註冊。但在COVID-19疫情期間,為避免民眾失去醫療保險,這項核查暫停執行。

CMS主任、梅赫梅特‧奧茲醫生(Dr. Mehmet Oz)表示,該機構將恢復定期且徹底的註冊資料審查。

奧茲說:「這正是我們當初在《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中,力爭加強反詐欺工具的原因——為的就是應對這類浪費,並杜絕為同一人的醫療保險重複付款。」

他表示,聯邦政府將與各州合作,在清查註冊名單的同時,避免讓真正有資格的人失去保障。當一名受保人疑似有雙重登記時,將通知兩個州以便核實現狀。

CMS也將通知那些同時出現在Medicaid、CHIP及奧巴馬醫療計劃(Obamacare)名單中的人,要求他們取消其中一項登記,或通知Exchange該資料不正確。

2024年,美國在Medicaid上的支出超過6,180億美元。重複註冊只是眾多浪費支出的一種形式。

《大而美法案》包含幾項條款,旨在確保只有合格受益人才能加入該計劃。

其中一項規定將於2027年10月生效,屆時所有受益人須每6個月驗證一次資格,而非每年一次,以剔除收入超標者與非法居留者。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數據,約有140萬非法移民登記參加了Medicaid。

此外,該法案還要求部分Medicaid投保人,每週必須從事20小時的就業、教育活動、訓練或社區服務活動。這項規定最早將於2027年1月1日生效,僅適用於沒有殘疾,且沒有撫養兒童或其他受扶養人的成年人。

根據健康政策智庫KFF的調查,約90%的共和黨人及超過半數的民主黨人支持這些新規。

然而,進步派智庫「預算與政策優先中心」(Center for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的吉迪恩‧盧肯斯(Gideon Lukens)與伊莉莎白‧張(Elizabeth Zhang)則批評,針對最低工時的要求「造成了行政障礙和繁瑣流程,導致即使是正在工作者、政策中得以豁免者,也可能因此失去保險資格」。

兩人指出:「這些規定也會導致正在轉換工作的民眾失去保障。」

截至2025年3月,約有7,100萬人登記參加Medicaid;另有700萬人參與CHIP計劃,另有約2,400萬人參加平價醫療法案的Exchange計劃。

原文「 Duplicate Medicaid Enrollees Cost Taxpayers $14 Billion a Year: Report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李沐恩#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紀元2025年07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吳香蓮編譯報導)週五(7月18日),美國彼得森-KFF健康系統追蹤(Peterson-KFF Health System Tracker)發表分析報告:《個人市場保險公司申請保費上調幅度五年來最大》(Individual market insurers requesting largest premium increases in more than 5 years)。報告指出,對於通過《平價醫療法案》(ACA)購買健保的人來說,明年的保費可能再度大漲。

KFF對19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共105家ACA保險公司所做的分析顯示,明年大多數保險公司將申請調漲保費10%到20%,另有28家保險公司擬調升28%以上,這是自2018年以來,最大的ACA保費漲幅。

這些保費調漲仍需獲得州和聯邦保險監管機構核准,預計今年秋季將定案。

該報告指出,保險公司計劃把2026年的醫療保費中位數上調15%,對那些通過職場獲得健保的人群來說,也難以倖免。根據福利諮詢公司Mercer7月16日發表的報告,超過半數的大型雇主將在明年把更多健保成本轉嫁給員工及其家庭,例如提高自付額、共付額或其它自費門檻。

KFF表示,ACA保險公司將保費上漲歸因於醫療成本上漲、拜登政府任內實施的補貼稅收即將到期(該政策曾壓低保費),以及處方藥和醫療器材進口所受到的關稅影響。

健保費用高漲 疫情補貼將終止

KFF的ACA計劃政策分析師麥特‧麥高(Matt McGough)表示,推動保費上漲的首要因素是整體醫療支出的增加,這大約占預期保費調漲的一半。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拜登政府在COVID-19疫情期間推出的稅收補貼政策將在年底到期,這項政策曾降低了ACA保費,並推升了參保人數。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估計,這項補貼結束後,約有500萬人可能失去健保。

KFF表示,該補貼終止後,ACA參保者的平均自付保費將上漲超過75%。麥高指出,健康狀況較佳的參保人可能選擇不再續保,留下需要更多醫療照護的人,可能使參加健保的人群的健康狀況惡化。

雇主將把更多成本轉嫁給員工

大多數在職的美國人是通過自己或配偶的雇主獲得健保。根據Mercer最新發表的報告,這些大型雇主明年將更傾向將健保成本轉嫁給員工及其家庭。

Mercer的報告顯示,51%的大型雇主表示「可能」或「非常可能」通過提高自付額或年度自費上限等方式,將成本轉嫁給員工。去年這一比例為45%。

雇主的健保支出預計在2025年增加6%,而在2026年增幅可能更大。Mercer健康和福利研究總監貝絲‧阿姆蘭(Beth Umland)表示,為抑制成本增長,雇主正在調整保險方案。

她表示,在本世紀初,因勞動力市場緊縮,雇主不願意將健保成本大幅轉嫁給員工;但如今醫療成本上升幅度超過通脹,愈來愈多公司願意這麼做。

她補充說,愈來愈多雇主提供「較窄網絡」(narrower networks)保險計劃,鼓勵員工選擇與保險公司有協議的特定醫師和醫療機構,以獲得折扣。

《大而美法案》對健保的影響

有專家表示,目前仍不確定川普(特朗普)總統簽署的《大而美法案》會如何影響明年的ACA保費。

麥高說:「川普的減稅法案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保險公司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由於該法律要求成年、非殘疾者需要工作或從事義工才能符合醫療補助(Medicaid)資格,預計有數百萬人將失去醫療補助資格。

該法律將終止ACA的自動續約機制,未來購買保險的人必須每年主動更新收入和其它相關資料。

川普政府官員表示,拜登政府在Medicaid和ACA註冊政策上過於寬鬆,導致詐騙和濫用情況普遍。

7月17日,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 CMS)發布新聞表示,發現約280萬美國人可能同時在多個州註冊Medicaid和兒童健康保險計劃(CHIP),還同時享有ACA補助計劃。該機構表示,已採取措施,防止民眾同時享有多份由納稅人補貼的健保計劃。

責任編輯:任子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